一、何謂癲癇?

癲癇是種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的腦部慢性疾病,致病機制為突發性的腦部細胞過度放電,當這種狀況發生時,患者會有短暫性的發作現象,且狀況會不定時地發生。

而在台灣,每1000人中約有五到十個人是癲癇患者,各個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癲癇,又以15歲以下之兒童與65歲以上的長輩較容易發病。兒童的癲癇可能與生產過程或先天性畸形有關,甚至是不明原因所導致,而長輩則可能因腦部疾病(如腫瘤、中風)造成癲癇。

二、癲癇的8種引發因素
  1. 未按指示服藥
  2. 癲癇需要透過長期服藥以控制病情,若是擅自減藥停藥,可能提高發作頻率或延長發病時間,且症狀也可能更為嚴重。此外,服用過量藥物也可能會產生副作用,影響患者日常生活。

  3. 睡眠不足
  4. 由於睡眠與腦部的放電活動有關,如果有睡眠障礙或是長期熬夜工作者,就可能干擾腦部正常放電,進而誘發癲癇。

  5. 壓力
  6. 壓力會影響荷爾蒙正常分泌,若這些荷爾蒙與腦部神經系統有關,就可能導致腦部的不正常放電現象。此外,壓力可能會帶來焦慮、憂鬱、沮喪、憤怒等情緒,並刺激腦內的相關區域(例如顳葉),提升癲癇發作機率。
    長期處於負面狀態的人也可能有睡不好的問題,而睡眠障礙亦是誘發癲癇的原因之一。

  7. 閃爍的光源
  8. 電視、電影、電玩等往往為了娛樂效果,會在內容中設計複雜的聲光效果,然而,頻繁閃爍的光線可能會影響腦部的正常放電機制。

  9. 藥物濫用
  10. 某些娛樂性藥物,例如古柯鹼 (cocaine)、安非他命 (amphetamines)、搖頭丸 (MDMA)、海洛因 (heroin) 等,它們可能導致腦部異常放電,或造成短暫失憶使癲癇患者忘記服藥,進而引發癲癇症狀,甚至可能與抗癲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。

  11. 飲酒
  12.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,如果一次喝下超過60公克的純酒精,就稱為「暴飲」,相當於喝下六瓶以上的350cc罐裝啤酒、1.5瓶保力達或紅酒、125cc的高梁、175cc的威士忌或白蘭地。通常癲癇患者在暴飲後6至72小時內可能會出現癲癇症狀。
    如果是需要戒酒的患者,在戒酒過程中瞬間停止飲酒,或減量飲酒,可能也會誘發癲癇,因此,最好在醫護人員的指示下進行戒酒。

  13. 月經
  14. 約有三分之一的女性癲癇患者在月經期間會出現癲癇症狀,原因是大腦在月經期間可能受雌激素 (estrogen) 與黃體素 (progesterone) 影響,出現異常放電現象。

  15. 營養失調
  16. 如果體內鈉、鈣、鎂等元素的含量過低,就可能影響腦部的放電活動,進而誘發癲癇。此外,若新生兒缺乏維他命B6,也可能會出現癲癇症狀。

三、發作時可能造成的意外 

由於患者在發作時無法控制肢體動作,甚至會喪失意識,因此,癲癇發作時可能造成以下意外:

  1. 割傷、擦傷或燙傷
  2. 頭部撞擊
  3. 骨折
  4. 因異物梗塞而窒息
  5. 溺水
四、緊急救護方式
  1. 確保患者安全
  2. 發作初期,應協助患者平躺,並將口中的食物、假牙取出,解開患者衣領,脫去可能阻礙呼吸的物體。為了避免發生額外傷害,須移除患者的眼鏡及周遭之硬物、尖銳物,並將柔軟物體置於患者頭部底下。若有移動患者的必要,應以推動代替拉扯手臂,以免患者受傷

  3. 協助患者呼吸
  4. 患者若處於仰臥狀態,應將其改為側臥,避免舌頭、異物堵住呼吸道

  5. 將患者帶離水域
  6. 如果患者在水中發作,為了避免溺水,應儘速將患者帶離水域,並且撥打119專線,依指示協助暢通患者的呼吸道

  7. 發作超過五分鐘
  8. 一旦癲癇發作超過五分鐘,或五分鐘內有兩次以上發作且患者未恢復意識,就可能會引發癲癇重積,此時應立即將患者送醫治療

五、千萬不能做的行為
  1. 勿壓制患者
  2. 為了避免患者肌肉拉傷、骨折或脫臼,發作時切勿壓制、搖晃、拍打患者的身體

  3. 勿強塞物體進入患者口部
  4. 發作時,患者可能處於僵直狀態以至於無法張開口,此時切勿強塞任何物體至口內,也不要將手伸入患者口部

  5. 勿輕易給予飲水或食物
  6. 除了發作期間不可給予飲水或食物之外,發作後,若患者意識未完全恢復,亦不可給予以上物品,避免患者嗆到或噎住

  7. 勿施行 CPR
  8. 癲癇發作有別於呼吸、心跳停止的緊急狀況,因此不必對患者施行 CPR,只須等發作結束、患者自行恢復意識即可